您现在的位置:  首页 > >巾帼风采 > >教育培训

黎芳:“校长妈妈”和她的孩子们

作者: 贺立樊    来源: 南海网   阅读次数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3-09-10 12:59

  1997年,在海口市群上村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。对于住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女而言,这所学校是一个机会,能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,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。

  2008年,由于经营不善,这所学校濒临关闭。当黎芳得知这所学校存在的意义,她决定拿出积蓄,接下这所学校,为孩子们延续这个机会。

  从接纳农民工子女,到接纳残疾孩子,再到接纳福利院的孩子,黎芳也被孩子们称为“校长妈妈”。

  15年后,这所学校依然挺立在群上村,从这里走出的数千名农民工子女,永远记得这位“校长妈妈”,也永远记得这所学校的名字——“先锋小学”。


黎芳。记者 贺立樊 摄

  城中村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

  在群上村的小巷里拐了几个弯,五年级的小坚(化名)直奔村口的那栋小楼。在那里,“校长妈妈”正在楼下等着他,以及所有的同学。

  小坚知道,父亲一直没接到什么活儿,已经欠了3个学期的费用。可是让小坚疑惑的是,“校长妈妈”从来不提这件事,每天见到他,依然笑着对他说:“早上好。”包括小坚在内,海口先锋流动人口简易小学目前一共有171名学生,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女。没有当地户口,无法享受入学政策,是孩子们的实际情况。

  包括报名费、学杂费、托管费等各项费用在内,先锋小学每位孩子每学期费用大约在3000元。开学已经一周,只有20多位家长及时缴纳入学费用。

  钱的事是大事,但是在校长黎芳的心中,还有更“大”的事情要操心。“同学们的午休椅用得怎么样?”“住在‘幸福家’的孩子们今晚吃什么?”“这学期能够开设多少门支教课程?”“自闭症孩子有没有进步?”

  接手先锋小学的15年里,一件件关于孩子们的“小事”,成了黎芳每天的“大事”。


黎芳和学生。记者 贺立樊 摄

  成立于1997年9月的海口先锋流动人口简易小学,在2008年遭遇危机。有天傍晚,黎芳偶然路过这所学校,眼前的景象让她感慨不已。“学校只有一栋小楼,教室没有门,窗子没有玻璃,好多课桌都少了一条桌腿。”当时的黎芳正在经营一家幼儿园,有朋友告诉她,这所学校专收农民工子女。

  黎芳唯一能想到的,就是延续这所学校。靠着经营幼儿园的积蓄,2008年8月1日,黎芳正式接手先锋小学。顶着烈日,黎芳和老师们开展家访,告诉家长们,先锋小学还在,孩子们还有学上。

  大家把教室重新粉刷,黎芳不断地投入,把一套套崭新的教学用品搬进教学楼。曾经破败的学校,渐渐焕然一新。可是,黎芳的积蓄也所剩无几,她甚至没办法为仅有的10位教师发工资。借钱,继续借钱,黎芳终于把师资力量稳了下来。

  得知孩子们缺少活动场地,村委会把村里的篮球场让出来,上课期间专供孩子们使用。

  300多位孩子陆续来到先锋小学,黎芳才发现,学校连一套广播系统都没有。腾不出更多的开支了,每逢早操、课外活动,黎芳扯着嗓子喊,哑了也只能坚持。

  没想到,几天之后,有人送来一个电喇叭。对方告诉黎芳,他们是附近小区的物业,“天天看着你,就想帮帮你。”喇叭被挂在学校楼顶,孩子们每天出早操,整个群上村都能听见洪亮的早操音乐。


黎芳和学生。记者 贺立樊 摄

 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

  2008年那批入学的300多位孩子里,有4位孩子引起了黎芳的注意。“年龄已经十一二岁,本是上初中的年纪,却只能上小学。”不理人、不说话,面对黎芳,这4位孩子仿佛处在另一个星球。

  家长们告诉黎芳,孩子患有自闭症,找不到学校接收,“已经在家待了好几年。”

  黎芳想拒绝,可是看着家长的脸,仿佛写满一个个“愁”字,再看看这4位孩子,黎芳只想到三个字——“不公平”。黎芳觉得,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。短则3年,长则8年,这4位自闭症孩子在先锋小学度过了难忘的学习生涯。他们学会了与人沟通,生活能初步自理,甚至懂得基本的阅读。每次见到黎芳总是喊一声“校长妈妈”,给她一个拥抱。

  从这4位孩子开始,先锋小学每年都接纳不同程度的残疾孩子。

  2011年新学期,11岁的阿哲(化名)和奶奶来到先锋小学。奶奶告诉黎芳,阿哲患有自闭症,被好几所学校退学,“我们实在没办法,听说这里允许自闭症孩子入学。”黎芳说:“不要担心,交给我们。”

  一家人原本住在海口金盘,为了方便阿哲上学,奶奶带着他租住在群上村。阿哲就读一年级,开学之初,他完全不能适应课堂环境。

  阿哲总是在课堂大吵大闹,甚至好几次在座位上大小便。黎芳和老师们没有生气,牵着阿哲来到卫生间,帮他清洗衣裤。

  每当阿哲情绪激动,黎芳马上牵着他的手,一起在教学楼旁的篮球场散步。黎芳陪着阿哲聊天,阿哲却并不理会。黎芳没有放弃,每天仍然找话题和阿哲聊天。一天上午,黎芳照例在教学楼下向阿哲打招呼,阿哲竟然破天荒回了一句:“校长好。”

  那一刻,黎芳觉得自己赢了,这么简单的一句回应,让她好几天都充盈着成就感。

  渐渐地,阿哲愿意与人交流。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,阿哲在课堂吵闹的次数少了。从二年级开始,阿哲能够与人简单交谈,可以正常上课。

  在先锋小学的6年时间,阿哲有了长足的进步,他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读书写字,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流。离开先锋小学之后,阿哲顺利读完中学,甚至在今年6月参加高考。

  虽然有两个科目走错了考场,阿哲仍然考上海南省内的一所专科院校。录取那天,阿哲和奶奶又回到了先锋小学。

  一声“校长妈妈”,一个温暖的拥抱,是黎芳所能期望的最好回报。


黎芳和学生。记者 贺立樊 摄

  割舍不断的爱

  今年9月开学第一周,先锋小学迎来了171位学生,其中有82位是残疾孩子。智力残疾、精神残疾、肢体残疾是这些孩子最显著的特点。

  三年级的阿恒(化名)是一位自闭症孩子,老家在四川,父亲是一位在海口务工的农民工。

  没有当地户口,没有缴纳当地社保,阿恒很难享受当地的入学政策,再加上自闭症孩子的身份,阿恒的父亲几乎找不到能够接收孩子的学校。

  对于黎芳,阿恒的父亲只有感谢。他不知道的是,黎芳承受着多少压力与委屈。曾经有个别健全孩子的家长担心影响自家孩子学业,要求黎芳把残疾孩子退学。最终,有个别健全孩子离开了这所学校,临走时家长放出话来,“看你这学校能办多久!”

  到底能办多久?黎芳也不知道。三年前,黎芳经营的幼儿园关闭了,靠着不多的积蓄与投资,她勉强支撑先锋小学。

  得知海口市福利院的孩子有入学需求,黎芳找过去,愿意免费接收。2017年,第一批3位福利院的孩子来到先锋小学。从此之后,越来越多的福利院孩子来到这里。五年级的小科(化名)和四年级的阿顺(化名)都是福利院的孩子。与此同时,黎芳还接收了几位无人照看的孩子,免除一切费用。

  为了方便这群特殊的孩子,黎芳在学校附近租下一栋3层民居,起名为“幸福家”,请了保姆照顾孩子们的食宿,她为此付出一年5万多元的房租、水电费用。这还不是黎芳办学所付出的最大成本,包括房租、水电、人工、设备等费用在内,先锋小学一年的运转成本要上百万元。

  到底还能办多久?黎芳知道有许多人和她一起回答这个问题。当个别家长选择离开,更多的家长选择和黎芳站在一起。他们默默地、一点点把孩子的学费交齐,每当新学期报名,总会带来别的家长,“听我的,把孩子送来这里放心。”


黎芳和学生。记者 贺立樊 摄

  当学校出现资金紧张,众多爱心企业和个人送来急需的设备和资金,黎芳全都记在心里。

  招生办的桌子,是海口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捐赠的,同时还捐赠一批民乐器;学校的一部分电脑和乐器,是中建三局捐赠的;红妆美业捐赠钢琴,观澜湖新城捐赠一批空调。“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好几个单位一起捐赠的。”黎芳有时开玩笑:“除了老师和学生,学校大部分都是捐来的。”

  这是一个人对于教育的执着,也是一位“校长妈妈”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,看着他们享受教育,看着他们与所有孩子一样,拥有幸福完整的童年。

内容编辑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相关文章